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一)

作者: 龙岗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来源: 龙岗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点击: 2125
时间:2024-03-15
口腔门诊因其环境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大,操作诊疗繁多,导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环节众多,正确认识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对于预防口腔门诊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一、建筑布局

在规划、设计主建设口腔门诊时邀请环境卫生学、医院感染防控等专业的人员参与,确保布局、流程合理,符合医院感染防控需要。一是合理设置功能区-至少应包括诊疗区(诊室、放射室等)、器械处理区、医疗辅助区[压缩空气设备区、负压吸引设备区、医疗废物暂存区和(或)污水处理区]、候诊区域等,诊疗区域与候诊区域要分开设置,并统筹考虑区域内空气流通、空气净化问题。二是规范设置物理隔断和安全距离-诊室内相邻两台牙椅之间应有物理隔断,隔断高度≥1800mm,或相邻两个牙科综合治疗台之间距离≥2400mm;牙科综合治疗台靠近墙壁端距墙壁距离≥500mm。每个牙科综合治疗台诊疗区域净使用面积≥9㎡。

二、诊疗环境

鉴于口腔诊疗保健的特点,其实施过程中所处环境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成为某些微生物的“寄居”场所。虽然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疾病的传播与此有直接联系,但存在于物体表面的细菌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其他交叉接触而对清洁的物体表面或器械造成污染,进而增加患者和医务人员罹患疾病的风险是存在的。

口腔诊疗环境关注的主要因素是诊室空气和物体表面等。物体表面又可以划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风险区域。中、高度危险区域是在实施诊疗保健操作过程中经常触及、容易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牙科综合治疗台);低度危险区域包括诊室的地板、墙壁和洗手池等部位。虽然如此划分,但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并非代表风险的真实存在程度,因此,在重视对高风险区域管理的同时,亦不可放松对中、低度风险区的规范化管理。

(一)诊室内空气

口腔诊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需要时,采用机械通风设施,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复合通风方式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用机械通风和集中空调系统,应执行《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 T 368-2012)及《公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口腔诊疗过程中的牙齿预备、超声洁治、义齿打磨等操作可产生大量气溶胶及粉尘,污染诊室内的空气,而粒子直径大小不同的微生物气溶胶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不同部位,造成有关疾病的传播或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诊疗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刺激性气体等也能够损害人体呼吸道黏膜,降低其屏障作用,进而导致疾病。因此,口腔诊室内空气流通对防控诊疗保健操作过程中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口腔诊室内持续空气污染的问题,可以通过在中央空调送风系统中加装空气消毒过滤装置,或者在无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情况下使用局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方式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口腔诊室-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口腔科的诊室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诊室多采用紫外线灯作为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在无人状态下进行室内空气消毒,不适用于持续污染口腔诊疗环境的消毒。

(二)环境物体表面

口腔诊室内环境的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策略应考虑三方面主要因素:直接接触患者的可能性;手接触的频率;受环境微生物(如污物、灰尘、水)等污染的可能性。任何物体表面在消毒前进行规范的清洁都是必要的。有效的清洁可减少微生物负荷,增强消毒剂作用效果。国外一些口腔诊所常采用经过FDA认证的清洁消毒剂,这种消毒剂是表面活性剂、消毒剂或抑菌剂的复合制剂,既可以去污,又能够对微生物起到很好的杀灭效果,而且与牙科综合治疗台表面相容性较好。目前国内也已有合成的清洁消毒剂。中、高度危险区域的物体表面-包括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被所产生的喷雾、飞沫污染,或被医务人员所戴接触患者唾液、血液后的手套在直接触碰的治疗台操作台面、照明灯开关、调灯把手、牙科手机、吸唾器、三用枪,以及洁治器的连接部位等,这些部位往往会被来自不同患者的唾液、血液等物质污染,因此,其表面应在为每个患者实施治疗操作的间隔期内进行清洁消毒。对于不能充分清洁消毒的表面,可选用防水材质进行屏障防护。需要强调的是,使用隔离膜也不能完全代替清洁消毒,因为隔离膜有时会被尖锐的器械刺破,所以,即使用隔离膜也应对表面进行清洁消毒。清洁低度危险区域的物体表面-如地面、周围台面、牙椅、墙壁等,使用一般清洁剂进行清洁即可。如这些表面有明显的血液、唾液等污染物时,再采用中、低水平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此外,口腔诊室治疗区域内不应放置非必需的设备和材料。口腔辅助材料应使用带盖的容器盛装,摆放时应远离治疗区,避免治疗过程中被二次污染。

三、口腔诊疗设备感染

口腔诊疗操作涉及的设备品种较多。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口腔,而设备自身及其连接的导线等在诊疗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应尽量将本次诊疗操作不涉及的设备存放于清洁干燥的器械柜内,以减少其被污染的机会。

1、光固化机(光敏固化灯)是用于聚合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材料的卤素光装置。光固化机前端使用时可能接触患者口腔黏膜或被唾液污染,用后应使用75%酒精或器械生产企业推荐使用的清洁消毒剂对其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也可以使用透明隔离膜预防交叉污染。由于光固化灯产生的卤素光对眼睛有损伤,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应戴防护目镜,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眼睛。

2、牙髓活力测定器是口腔诊疗操作中用以判断牙髓活力的仪器,测定器探测棒尖端进入患者口腔很容易被污染。对进入口腔的电极应采取中水平消毒处理,但需注意不能采取浸泡消毒的方式,以免损坏电路。

3、根管长度测定仪是用于测定根管长度的仪器。测量用具可高温灭菌后清洁保存,或采用中水平消毒剂消毒,仪器表面使用中性的清洁剂进行擦拭。

4、超声洁牙机是利用频率在20kHz以上的超声波振动进行洁治和刮治牙石、牙菌斑的口腔医疗仪器。超声洁牙机及其电源线等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都应进行清洁,如有明显的血液、唾液污染时可使用中水平消毒剂进行消毒。洁牙手柄和工作尖为可拆卸部件且多为金属材质,可选择高温高压灭菌方式进行灭菌处理。

四、口腔诊疗设备用水

口腔治疗用水可根据用途分为冷却高速转动牙科机头用水、超声洁牙用水、漱口水、三用枪用水、牙体预备冲洗用水等。根据使用中的危险程度可划分为两个等级:无菌水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如种植牙、使用机器设备辅助拔牙等;非无菌水主要在牙科综合治庁台区域使用-如牙体预备、牙科手机的冷却降温等。非无菌水水源水卫生学要求细菌总数≤100cfu/ml,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牙科综合治疗台供水可以选择软化水加消毒装置,降低水活度或使用冷却沸水,减少牙科水系统的生物膜形成。

(一)牙科综合治疗台水系统去污措施

牙科综合治疗台水系统污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系统中的水相对静止易造成原水田菌繁殖;二是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液或唾液回吸到管路系统中。减少牙科综合治疗台水系充污染的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多项措施结合使用,主要措施包括: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并检查重要参数;可使用对牙科设备无腐蚀作用,并能够有效降低水中微生物的消设备对水系统进行消毒;后安装消毒设备时,要在安装前先消除已经生成的细菌性生物莫,以便能够保持低微生物的初始状态;向牙科综合治疗台输送水的设备须安装防回吸阀,手加强防回吸阀的日常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每天工作前(不带有传动装置)对所有出水点放水冲洗1~2分钟,以减少水静止时产生的微生物聚集繁殖的数量;治疗患者前(带有专动装置)应排水、气数秒,以排除器械中多余的油,避免治疗过程注入患者口腔;为每位患的实施治疗操作后冲洗20~30秒,以将回吸的污物充分排出;选用自动清洗消毒的牙科合治疗台;采用独立储水罐供水的,要定期更换储水罐内的存水,并对储水罐进行清洁、毒。

(二)牙科综合治疗台水系统监测

我国各地水质、温度等的差异较大,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疑因水污染导致的感染病例,立即取水样进行微生物检测。检测指标源水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且不得检出大埃希菌与致病菌,牙科综合治疗台出水不得检出致病菌。

五、口腔诊疗中需注意的其他感染控制问题

1.印模消毒一直是许多口腔医务人员比较困惑的问题,因为有些印模为藻酸盐材料,吸水性强,在采用浸泡消毒措施后会因膨胀而影响后期义齿制作的精度。印膜取出后的继续制作环节与口腔技工联系紧密,一般不存在造成其他人交叉感染的危险。因此,此环节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应聚焦在相关人员的职业防护上。从患者口腔取出的印膜应即刻使用流动水冲洗以祛除大量的唾液和细菌、然后直接制作石膏模型。在此期间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如需要对石膏模型进行打磨、操作人员应戴防尘口罩。

2.使用口腔吸唾器时需注意的问题 临床操作中常出现吸唾器吸到患者口腔内软组织(如口腔内壁或舌体)的情况、容易导致吸引器的负压突然封闭,移开后压力迅速变化会造成已吸走的冷却水、血液和唾液等反流到患者口腔内,继而引发患者口腔内污染,还有可能发生反流入口腔的污物被吸入气管等危险。有研究表明,如果吸引装置高于患者口腔吸唾部位,污物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回流到患者口腔内。因此,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吸引器的放置位置。

3.口腔放射诊疗感染控制 口腔放射包括口内X线片和口外X线片照射。口内拍片时需将胶片直接放于患者口内或使用持片夹固定后放于患者口腔内被照射部位,照射完成后再从患者口腔内取出胶片,这一过程可能涉及的污染环节包括患者的手和唾液、操作者的手、公用持片夹,以及胶片冲洗等。每个患者使用的持片夹应在使用前进行中水平以上消毒;对患者进行口内操作和(或)传送口内牙片的口腔放射工作人员应戴隔离手套,且在为不同患者操作时更换;患者口含放射装置部位应使用隔离套,避免患者间唾液交叉污染。

六、口腔诊疗职业暴露的预防

口腔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发生血源性暴露的风险较高,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此的事例及相关研究。由于传染病有潜伏期,一些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虽具有传染性但实际诊疗过程中却难以辨别,增加了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暴露于传染源的风险。因此,口腔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对接触的任何污物、使用后的器械等均视为潜在的传染源。此外,还要了解职业暴露的高危险环节,学会预防、正确紧急处理,以及配合医学随访。

1.口腔职业暴露的传播途径 包括直接接触有感染源的血液、唾液;结膜、鼻腔及口腔黏膜接触到已感染患者近距离喷出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悬浮于空气中长期存活的病原体;被已污染的口腔器械刺伤或划伤。

2.口腔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源 包括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噬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其他呼吸道病毒和细菌等。

3.口腔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常发生的环节 被患者的牙齿刮伤;口腔治疗时支点不稳,如牙周手工洁治/刮治时被器械划伤;治疗过程中被放置不当的污染器械划伤或割伤;进行有飞沫的操作时,患者血液、唾液喷溅到眼部;回收处理污染的口腔器械被刺伤、划伤;同事间配合操作,传递器械时划伤、刺伤;特殊设备导致的刺伤,如口腔无痛注射仪(singl tooth anesthesia,STA)由于麻药与注射针具之间传送药液的距离大,针头放置位置固定在器旁,这种结构经常被医务人员忽视,在使用后回针、卸针时极易造成误伤。

4.口腔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需要强化的措施采用标准防护,根据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情况佩戴合适的口罩、帽子、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落实手卫生,戴手套、脱手套也应洗手;非急诊口腔疾患的传染病患者可延期治疗;使用橡皮障或治疗前氯已定类消毒剂口,减少飞沫与喷溅的微生物含量;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保证足够的光线;借助工具处理污染的锐利器械;采用间接传递锐利器械的方式-如放在台面,由需要者自取;使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的仪器设备时详细阅读使用说明。

协会地址: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清林半山花园4栋1楼A-02

协会座机:0755-33857496